万米高空上,遇到突发情况,尤其是身体不适时,该怎么办?是不是特别希望有人能挺身而出、伸出援手?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即将来临,近日,一份来自龙江航空有限公司客舱部的感谢信寄到了祁县人民医院,信中高度赞扬了该院一位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、以专业素养守护乘客生命的医者。透过这封跨越千里的感谢信,这段发生在万米高空上惊心动魄却又温暖人心的故事,才慢慢展现在众人面前。乘客突感不适他挺身而出2025年7月7日清晨,哈尔滨飞往太原的龙江航空LT4383航班上,一段急促的广播打破了客舱的宁静:“各位旅客请注意,现在飞机上有位乘客突发身体不适,急需医护人员协助……”这声呼救,让刚刚结束在哈尔滨重症医学核心技术培训、正踏上归途的祁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许建坤心头一紧。万米高空,环境受限,患者情况不明……一连串的担忧瞬间涌上心头。“我只是个基层医院的医生,能力够不够?会不会有经验更丰富的大夫来处理?”许建坤坦言,那一刻,他本能地犹豫了,甚至想先观望。然而,当寻求帮助的广播连续第三次响起时,看着机组人员焦急的神情,许建坤所有的顾虑瞬间被职业本能和责任担当压倒了。“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,我能过去看看!”他果断起身,向乘务员表明身份。那一刻,一个朴实的念头占据了他的心:身为医生,总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在乘务员的引导下,许建坤迅速来到患病乘客身边。这是一位中年女性,自述双眼突然发黑看不见,伴随头晕和双手麻木。许建坤也注意到,这位乘客的精神状态很差,面色惨白,于是立即俯身询问其关键病史。得知其有冠心病史后,许建坤又快速了解她的日常用药情况,并探查脉搏,发现脉搏偏快。结合症状,许建坤迅速做出初步判断,嘱咐乘客尽量平躺,并建议吸氧。这时,机组人员的反应也极其专业且迅速,氧气设备立刻到位,这让许建坤也稍稍安心了一点。随时关注患者离开不忘提醒就医在吸氧和不断的安抚之下,过了一会儿,好消息从乘务员那里传来:乘客视力逐渐恢复,头晕症状也减轻了不少。许建坤判断,这很可能是冠心病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的“一过性黑蒙”(短暂性脑缺血发作)。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患病乘客的状况,许建坤和患病乘客在机组人员的协调下,一起来到了更为宽敞的前排座位。本以为乘客的情况此时已经稳定下来,但细心的许建坤发现,乘客依然展现出精神紧张、呼吸急促的状态,细问之下,她双手麻木的情况依然存在。许建坤判断,这可能是过度换气导致的呼吸性碱中毒,所以,他一边持续安抚其情绪,一边密切观察其状态。直到看着乘客面色逐渐红润、呼吸平稳、症状明显改善后,他才建议撤掉氧气。在后续的飞行中,特别是飞机下降气压变化时,许建坤的心始终悬着,不时关注着这位乘客的状态,适时给予安慰。万幸,当飞机平稳降落在太原机场时,患病乘客的状况一直保持较好。得知乘客是哈尔滨人、此行是到山西旅游时,许建坤在下机前再三叮嘱:务必尽快前往神经内科和心内科进行详细的检查。整个过程中,许建坤的专业处置和高度负责的态度,赢得了机组人员的肯定。而他本人在配合完成必要的身份确认、执业信息登记和事件记录后,才安心离开。意外收到感谢信他说只是尽了本分这段发生在高空的插曲,在许建坤回到祁县人民医院的繁忙工作中,很快就被淹没了,直到收到来自龙江航空公司客舱部寄来的感谢信,他才想起。“在您的专业支援下,该旅客身体状况得以快速缓解,情况没有继续恶化。您不仅保障了旅客生命安全,更确保了航班后续行程的顺利执行。”“您于紧急时刻挺身而出、无私奉献的义举,充分彰显了医务工作者高尚的职业操守与‘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’的崇高精神,为全机旅客及机组人员传递了温暖与力量,是我们学习的楷模。”……看到感谢信上的这些话语,许建坤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,但又谦逊地说道:“其实真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,机组人员也非常专业,配合默契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那位乘客在飞行途中的平安。其实,在那种情况下,任何一个医务人员都会选择站出来的。这算不上多大的功劳,只是尽了本分。”简单的话语,没有豪言壮语,却道出了无数医者的心声。但许建坤也稍有一些遗憾:当时因为种种原因,他与那位乘客并没有互留联系方式,所以不清楚那位乘客后续情况如何,所以只能在心里默默为她祝福,希望她一切都好。
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 张梦莹 通讯员 王明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