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9日,山西晚报刊发“广州东站站内商店停售泡面引发热议”一文受到读者关注。其实,除了一碗泡面能否登上高铁,网络热点话题还有一个公厕是否该在下班前5分钟拒绝市民如厕?一位母亲能否在展馆角落为婴儿喂奶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小事,实则折射出公共服务的深层命题: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期待早已超越“有无”之问,转而聚焦“好不好”“暖不暖”。8月19日,山西省社会科学院(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)社会治理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安培培接受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采访时表示,近期多地发生的公共服务争议事件,正是对这一命题的集中回应。动物园哺乳风波:公共景区在服务特殊群体方面存在短板6月14日,网络曝出“上海动物园哺乳风波”,事件起因是茅先生夫妇携10个月大的婴儿游览上海动物园。当日气温高达34℃至35℃,孩子在入园约15分钟后因饥饿需用奶瓶喂奶。由于园内唯一的母婴室位于大门外,步行需15分钟,且无明确标识指引,夫妇二人遂选择进入设有空调的科学教育馆角落进行喂奶。喂奶过程中,展馆工作人员以展厅内禁止饮食为由,态度强硬地要求他们立即离开,双方发生言语冲突。工作人员未出示任何明文规定,亦未提供替代解决方案,且在争执过程中有拍照行为。值得注意的是,现场其他游客喝水并未被制止,引发家长对规则执行双标的质疑。事发后,茅先生向园方投诉并要求道歉。6月24日,上海动物园回应称工作人员依规履职,无需道歉,并建议游客前往大门外母婴室或在树荫下喂奶。此时,涉事展厅尚未张贴禁止饮食告示,相关提示为事后补充张贴。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,网友普遍批评园方管理僵化、缺乏人文关怀。面对舆论压力,上海动物园于6月30日发布正式通报,承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、劝阻处理不当,对茅先生一家致歉,并表示已取得对方谅解。园方同时承诺将完善服务设施、加强人员培训,提升人文关怀水平。该事件暴露出公共景区在服务特殊群体方面存在的短板:母婴室布局不合理、标识不清、数量不足,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在应对突发需求时缺乏灵活处置能力。多个媒体和评论指出,规则的执行不应凌驾于婴幼儿基本生理需求之上,公共服务应在规则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。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注意到,尽管园方最终道歉,但部分观点认为真正的问题或不在于劝阻方式,而在于规则本身是否合理:在馆内为婴儿喂奶,是否真的属于饮食禁令范畴。公厕拒如厕事件:开放时段内的“最后十分钟”之问8月10日晚,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发生一起公共厕所拒绝市民如厕事件,引发广泛社会关注。一名男子因内急前往市区某免费公厕,于21时50分左右请求如厕,却被现场工作人员以即将下班为由拒绝进入,双方随后发生争执并升级为肢体冲突。事件经网络视频曝光后迅速发酵,网友普遍质疑公共服务机构在执行管理制度时缺乏细致的关怀考量。尽管公厕设有明确的开放时间,但市民认为在开放时段内拒绝合理如厕需求,违背了公共设施服务民生的基本宗旨。《城市公厕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公厕在服务时段内应无条件向公众开放,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服务。针对事件,牡丹江市环卫中心于次日回应称,该行为确实不妥,已向市民致歉,并承诺将对涉事人员展开调查,依规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理,同时加强管理与服务培训。该回应虽及时,却未能完全平息舆论质疑,许多评论指出问题根源在于服务理念滞后与管理机制僵化,而非个别工作人员的失误。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,呼吁建立更具弹性的管理机制,例如设置清场缓冲时间而非即时关门、增设紧急呼叫装置、根据人流量动态调整开放时间,并将关怀服务纳入考核指标。同时,推广智能公厕、提高24小时开放比例,正被视为解决此类问题的长效路径。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梳理发现,目前,深圳、天津、杭州、上海等地已推行24小时开放公厕或配备智能应急系统,如上海静安区和徐汇区已实现全区24小时开放,并配备智能呼叫、防跌倒监测等设施,体现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温度与技术进步。相较之下,牡丹江事件暴露了部分城市在公共服务精细化、关怀化方面的短板。专家:应是充满温度的民生守护安培培研究员告诉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,从高铁拒绝泡面到动物园哺乳,从公厕拒入到母婴室缺失,这些事件看似孤立,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:公共服务如何在规则与管理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。方便面作为平价、便捷又能快速饱腹的食物,一直是不少旅客长途出行时的饮食选择,尤其受学生和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喜爱。但高铁车厢是典型的密闭公共空间,平均运行时间2-4小时,在这样的环境中冲泡方便面,浓郁的气味会迅速扩散至整个车厢,久久不散。对孕妇、儿童以及对气味敏感的乘客来说,这的确是一种困扰,影响他们原本应有的舒适乘车体验。解决这场争议,铁路部门需要转换管理思路,破解之道,可以从“硬件优化”和“服务升级”两方面入手:一方面,可进一步提升车厢通风系统的效能,通过技术手段加快空气循环,减少气味滞留;另一方面,应丰富高铁餐食供应,推出更多平价套餐,让旅客有更多元的选择,不必依赖方便面解决温饱。这种“各退一步”的智慧,远比简单的“一刀切”更能体现管理温度。好的公共管理,不应是冷冰冰的规则执行,而应是有温度、有弹性、有回应的民生守护。需要回应普通百姓的关切,在执行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。无论是优化高铁餐食供给、完善景区服务设施,还是推动公厕24小时开放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,都是提升公共服务温度的具体路径。安培培研究员表示,公共空间的管理,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高铁上的“食味提醒”争议,提醒我们:好的公共管理,既要守护多数人的舒适,也要尊重少数人的刚需;既要维护公共秩序,也要保留个体便利。只有在理解与包容中寻找平衡点,才能让每一趟旅途既清爽舒适,又温暖贴心,这正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与智慧所在。
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梁成虎